“城市設計是我國城市轉型當中特別受關注的學術問題。城市設計到底應該由規劃師來做還是由建筑師來做?這一問題一直爭論不休,各有各的道理。實際上,城市設計作為一個新的專業領域,當前缺乏人才,應由專門教育體系來支撐人才的培養。”11月12日~13日,在中國工程院主辦、北京建筑大學等單位聯合承辦的國際工程科技發展戰略高端論壇北京分論壇暨2017(第二屆)北京城市設計高峰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建筑設計院有限公司總建筑師崔愷的觀點引起與會者的共鳴。
城市內涵提升需加強城市設計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歷了世界上前所未有的快速城市鎮進程,千城一面、貪大求洋、拆墻補洞等現象引發業內外關注。從時隔30年、于2015年召開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到新時期建筑方針、“城市雙修”行動等,中國城市建設已經從表面的外延擴張進入到了內涵提升的新時代、新階段,城市空間的立體性、平面協調、整體風貌和文脈的延續等開始受到關注。如何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環境、文化特色和建筑風貌等城市“基因”,受到學術界和管理層的高度重視。在此次論壇上,與會的國內外專家圍繞“城市設計與城市設計教育發展前沿”的主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和交流。
中國建筑學會秘書長、中國建筑設計院有限公司副總建筑師仲繼壽說:“
城市設計已經成為世界各國城市轉型發展和存量更新的前沿熱點領域。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城市發展不平衡、發展方向不清晰的矛盾促使我們在新時代、新常態下尋找城市設計與城市發展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技術。同時,也需要通過各種形式的探討、實驗和實踐引發社會各界關注城市設計的發展、城市設計的教育理念,通過對城市設計的研究與實踐進行空間辨識和自我定位。”
城市設計作為一個對城市形態和空間環境進行整體構思和安排的新興研究方向是落實城市規劃的有效手段。在國際上,城市設計是一門與城市環境、品格及文化風貌特色緊密相關的交叉學科。發達國家在城市設計方面積累了非常豐富的經驗,有許多成功的案例,同時也有很多教訓。
北京建筑大學校長張愛林說:“城市設計在我國起步比較晚,這與我國城鎮化的進程密不可分。1978年,剛剛改革開放時,我國的城鎮化率只有17.9%。從1981年到2003年的22年的時間,我國的城鎮化率翻了一倍。同樣的城鎮化速度美國用了40年、日本用了30年。目前,我國的城鎮化率接近60%,到2030年將接近70%。當下,我國城市發展已經進入了從外延擴張發展到內涵提升的新階段,這需要加強城市設計,加強對城市形態豐富性、風貌特征整體性、文脈延續性以及科學綜合性的規劃和管控,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環境、歷史特色等內在的基因。”
專家學者為城市設計出謀劃策
城市設計是介于城市規劃、景觀建筑與建筑設計之間的一種設計。相對于城市規劃的抽象性和數據化,城市設計更具有具體性和圖形化。目前,城市設計尚無明確的、統一的概念,不同的規劃師、設計師對城市設計有不同的認識和理解。對于如何進行城市設計、在城市設計中應注意哪些問題、城市設計的重點等問題,國內外專家紛紛表達了自己的觀點。
北京建筑大學教授劉臨安形象地將城市設計比喻成城市規劃的“尾巴”、建筑設計的“頭”。他認為,城市設計既是城市規劃的微觀端又是建筑學的宏觀端。要想加強城市的空間立體性、平面協調性、風貌整體性、文脈延續性方面的規劃和管控,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環境、文化特色和建筑風格的基因,就必須加強城市設計。但是,當前我國的城市設計還比較弱。“城市設計既是城市規劃的微觀化藝術設計,也是建筑學的宏觀化造型設計。城市設計是對城市空間的細部設計,而城市廣場是城市設計最先著眼和最早落筆的地方。從城市誕生那天起,城市廣場就是城市里最大的公共空間,是城市文化的聚集地,也是城市空間的靈魂。”
美國密歇根大學院長、教授羅伯特·菲什曼(Robert Fishman)指出,在城市化進程中,郊區的發展常常被城市設計師忽略。尤其是一線城市郊區對于城市的發展是功不可沒的。但是,在美國很多漂亮小社區的周邊環境十分混亂,有的則設計得過于標準化,沒有特色。“郊區的發展關系到一個城市的內涵,只有城區和郊區緊緊結合在一起、融合在一起,城市才能變得更加和諧,才能帶來更好的生活。”
美國密歇根大學教授羅伊·史蒂克蘭德氏(Roy Stickland)認為,在城市設計中要認真考慮人口問題,在人類和自然之間建立平衡關系。同時,要將水、空氣、工程等元素連起來,進行宏觀考慮和設計。他強調,中國在城市設計中要深入研究和分析自身特色,豐富的文化、自然資源等都是中國城市的特色。城市設計要考慮中國的山、中國的水,不能模仿國外。
(來源:中國建設報)